在我国古代,中医很早就对香药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总结出了不同生长部位的香药与人体经络器官的对症关系,以及香药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的性,这对后人香疗养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指导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植物的枝干和表皮类香料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荆芥、藿香等等;干果类的香味多入里,作用于人的五脏六腑,如一些具有强挥发性辛香味的香料如豆蔻、肉蔻、草蔻等,有行气、通气的作用,但多用则耗气、散气;花草,水果类的香气多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由此可看出,植物性香药在植物整株上的位置,也与人体有至上而下的对应关系。通过实践也可以了解到,一般来说,位于上者,如花、叶、水果多轻薄,气味散发快,清爽提神,然穿透性不强,传播距离短,留香时间短。而越往下者,如植物的根部、树干,气味越是厚重浓郁,香气散发速度也越慢,如檀香、沉香,安神、镇静的作用加强,香气穿透性强,很远也能闻到,而且留香时间长。
中医还发展出了药物归经的理论,道家和中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归经则是药物对人体某经(经脉和腑脏)或某几经明显的选择性作用。最早的药物属性与人体对应部位的关系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常见的香药归经分类有:檀香、冰片、丁香、沉香、益智、白豆蔻归手太阴肺经;当归、玫瑰、乳香、甘松、没药、苍术、冰片、檀香、麝香、益智、白术归足太阴脾经;白芷、肉豆蔻归手阳明大肠经;苍术、白芷、白术、丁香、檀香、甘松、草豆蔻归足阳明胃经;细辛、附子、白术归手少阳三焦经;沉香、没药归足少阴肾经;乳香、冰片、麝香归手少阴心经;乳香、玫瑰归足阙阴肝经等等。
香药的阴阳之性从嗅觉的感受上也可以大致分出,气味厚重、淳厚,令人产生幸福感、温暖感、肥腻感的,多闻甚至感觉有点闷心的,多属阳性,有行气、益气、补气的作用,如檀香、木香、肉桂、乳香、大枣、白芷等等。而气味感觉清、凉、苦则多属阴性,如大黄、青蒿、菊花、薄荷、青兰等,有理气、清热、泄气的作用。有一些香药则比较复合,如沉香、玫瑰,阳中带阴,柠檬,阴中偏阳。中医对香药的精神性作用也是有系统研究的,然而中医一般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安神、解郁、辟恶气、养气、温中等,因为中医知道,任何精神状态上的改变,都有气脉生理的改变与之相对应,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的,故一般无须特别提及。在对香药的药性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养生思想,发展出了一套特殊的随每年的大气候、季节、时令变化配方的养生香的和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