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使用芳香材料,最早是出于祭祀神明和清洁环境的需求,后来逐渐衍生出辟除邪祟、治疗疾病、社会交往、审美愉悦以及文房点缀等方面的功能。距今2000多年的南越文王赵眜墓中,出土了陶熏炉2件、铜熏炉11件,可见熏香习俗在南越国宫廷非常流行。
南越国是秦末至西汉中期存在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城,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立国于公元前204年,比汉朝还早两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发兵攻灭了南越国,将其版图纳入汉朝疆域范围。虽然享国不足百年,但是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古南越国在我国香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篇章。首先体现在它曾经长期引领熏香时代风尚。
熏炉,是南越国主要的熏香器具。现有考古资料证实,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制作陶熏炉。到汉代,熏炉以铜制为主。南越王墓出土了5件非常特别的铜熏炉,炉体由4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称为四连体铜熏炉,在国内十分少见。
四连体铜熏炉
四连体铜熏炉,熏炉盒盖成“田”字形,揭开后盒内分为4个互不连通的小盒,可以同时放置多种香料。专家推测,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香料,而且已经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来搭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香方”的概念出现了。有香方的香,就是由多种香料,按比例按顺序调合而成。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复合香料,这是汉代香料文化的一个重要飞跃。
这种镂孔细、炉身带较高盖子的四连体铜熏炉多为燃用海外进口的树脂类香料。考古专家在墓室西耳室发掘出一个小漆盒,内有树脂状药物,经检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乳香。乳香主要产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曼和也门,是一种由橄榄科植物乳香木产出的含有挥发油香味的树脂,风干的乳香呈黄色,有些透明,气味清香。古代乳香多用于熏香或入药,有止痛、化瘀、活血的功能。
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
南越国能够引领熏香时代风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地理与气候环境。熏香的最初功能是祛湿防虫,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楚文化区域),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气候温暖潮湿,蚊虫易于滋生,所以考古发现中可定为熏炉的最早器物出现在楚地。岭南地区在蚊虫之外尚另有一种“瘴气”,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致命威胁,而当地人相信熏香可以辟除邪祟。这些都使得南越国在熏香方面比北方内地有更迫切的需求。
南越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之处除了炎热潮湿之外,还在于它以南岭为屏障,长期自成一体,与中原政权之间时战时和、物质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故而保持了较多的地域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南越国濒临大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诸多优良港口,历史上一直通过海上贸易与异域外邦保持着密切联系。南越国时期造船业和航海业已十分发达,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居于南海之滨的南越人祖先,已利用舟楫,在东南沿海巡游并已涉足太平洋群岛。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波斯银盒等文物,也证实了南越国宫廷已使用外来香料进行香薰,使得其文化中融合了大量的异域色彩,说明南越国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跟海外已经有非常频繁的贸易联系。